当前位置 > 首页 >详细页面

    杭州泰山堂门诊部连建伟出诊时间,节省您在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

    2024-06-04 04:00:01 19次浏览
    价 格:面议

    ,亦称“不寐”“不得眠”“不得卧”,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,多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、更年期综合征、脑动脉硬化等患者。轻者入睡困难,或睡而不深,时睡时醒,或醒后不能再睡,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,妨碍其工作与生活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,中国45.4%的被调查者,在过去1个月中,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。

    医案

    单某,女,时年55岁,2018年6月15日初诊。已3年,近1个月来加重,难以入睡,睡后易醒,每夜只能睡3小时左右,伴口苦,右关脉大,左关脉弦,舌尖红苔薄腻。

    诊断:(痰热扰心型)不寐。

    治则:化痰清热。

    方药:姜半夏10g,陈皮10g,茯苓15g,甘草3g,生姜3片,炒枳实10g,竹茹10g,黄连3g,郁金12g,丹参15g,米仁30g。共7服,水煎服,日1服。

    6月23日二诊:夜寐已好转,余症同前。上方姜半夏改12g,黄连改5g。共14服,水煎服,日一服。

    7月13日三诊:夜寐继续好转,仍口苦,便溏,右关大左关弦,舌红苔薄。上方改姜半夏10g,黄连4g,加太子参20g。共14服,水煎服,日一服。以后患者以黄连温胆汤化裁继续1个月。2个月后随访,患者睡眠改善,每夜能睡6小时左右,口不苦,纳可,便调。

    按:本案患者平素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,积湿生痰,因痰生热,痰热上扰,故心烦;痰郁化火则见口苦;舌尖红苔薄腻,为痰热内扰之征。右关属脾,右关脉大,连建伟认为是阳气旺盛,脾胃尚强;左关属肝,左关脉弦为肝气郁滞,治当燥湿化痰、清热除烦,方用黄连温胆汤(由温胆汤加黄连而成)。温胆汤的古书记载,早见于唐代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卷十二胆腑·胆虚实第二》篇,有云:“治大病后,虚烦,不得眠,此胆寒故也,宜服温胆汤方。”药由半夏、陈皮、枳实、竹茹、甘草、生姜组成。

    郑重申明:

   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,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。未经中医辨证诊治,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和剂量。广大读者如有需要,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,以免贻误病情。

    治脾宜升,治胃宜降,相济为用

    《素问,六微旨大论》云:“气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…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,升降息则气立孤危,故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已,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。是以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。”连老认为,气机之升降各有所主,与肝、胆、脾、肺、胃均有关。通过升降,脏腑各尽其职,气血津液得以敷布,废物糟粕及时排出,但以脾胃为升降之枢纽,正如东垣所云:“脾为太阴之脏,恶湿喜燥,燥则脾之清气上升,以煦心肺,心肺和煦则下济肝肾;胃属阳明之腑,恶燥喜润,润则胃之浊气下降,以濡肝肾,肝肾濡润则上滋心肺。”脾主运化,其性主升,清阳得以上达上窍;胃主受纳腐熟,其性主降,水谷入胃得以下行,是故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云: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

    若脾胃升降乖常,则出现“胃病者,腹顶胀,胃脘当心而痛,上支两胁,膈咽不通,食欲不下”(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篇》),或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,浊气在上则生胀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。连老认为,脾胃气弱,清气不升而反降为飧泄,当升脾;浊气不降,而反上逆,则生胀,为呕,为吐,为哕,为便团,当降胃。对脾虚小能运化水谷,精微不生,反生湿浊,而为泄泻者,老师治以健脾、化湿祛浊,如香砂六君、参苓白术、资生丸,或温中暖脾,如理中汤。若清阳不能上升而下陷浊气不能下降而上逆,清浊反常,症见脘腹胀满、大便不畅时,应升阳泄浊并举,使中阳升腾,浊阴方可下降,宜补中汤、升陷汤。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行为顺,否则传化无由,壅滞为病。对胃失通降,浊气浊阴随之上逆,应通降镇逆,方选旋覆代赭汤、橘皮汤、橘皮竹茹汤,可根据寒热虚实灵活运用。对虚中夹实、寒热互结、痞塞难开者,宜辛开苦降,如半夏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生羡泻心汤等。连老强调,脾为阴脏,其用在阳,不升则阳无所用;胃为阳丽,其用在阴,不降则阴无所用。因此,治脾必知其欲升,治胃必知其欲降。察其阴阳,知其升降,明其补泄,才能抓住脾胃病的要点。

    寒热并调,辛开苦降,各司其属

    胃为阳土,其病多实多热;脾为阴土,病多虚多寒。然脾胃病变并不全部表现为单纯的寒证或热证,往往多为寒热错杂的复杂病变。如既有胃脘冷痛、呕吐清涎,又兼见大便滞而不爽、肛门灼热下坠的上寒下热证;或为、便溏,又有口臭口疮、胃脘灼热之上热下寒证。因此,在诊治中须“瑾守病机,各司其属”,不可顾此失彼。

    对于寒热错杂者,连老强调须详察病机,寒热共调,方符合脾喜温燥、胃喜凉润的特性。当脾受湿困、胃为热扰之际,常用辛开苦降法燥脾清胃,以半夏泻心汤为,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,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,如此则“太阴湿土,得阳始运;阳明燥土,得阴自安”。如泛呕清水甚者改用生姜泻心汤;脾虚审者,则取用甘草泻心汤,佐以茯苓以增健脾化湿之功。若邪热内陷、痰浊蕴结而“心下满痛”者,投以小陷胸汤以降痰火、利气机。连老指出,寒热错杂证,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,当求本论治,随证加减。实热盛者,适当重用黄芩、黄连,少用干姜,酌加车前子、金钱草、虎杖清热利湿;寒湿盛,重用干姜,少用连,佐以苍术、厚朴苦温燥湿;热毒亢,加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清热;兼食积者,加焦山楂、焦神曲、焦麦芽。“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,虽药有增损,然寒热并调、辛开苦降之旨不变,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”。

    网友评论
    0条评论 0人参与
    最新评论
    • 暂无评论,沙发等着你!
    被浏览过 145609 次     店铺编号35224437     网店登录     免费注册     技术支持:五三一     专属客服:杨宇    

    1

    回到顶部